Georges Méliès, 1861-1938

2016.0912,颱風前夕筆記
.
再次感受到教電影的老師的魅力。聽陳雅雯老師演講,儘管還有點不良於行,沒想到爬了我認為超越北藝、南藝、政大的山的陽明,講座開始前五分鐘我還是第一個入場的,在老師的詢問下和雅雯老師講了現在待的地方,很自然就講到黃老師、講起電影跟音樂。講起教授電影的老師都很能講、很有想像力、風度翩翩(馬上就想起離開高中開始愛看電影也是因為常聽聞天祥演講、看李老師寫新浪潮影評…)從《雨果的冒險》作為一種「復刻」梅里葉的電影片場、講到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 1861-1938)的「前電影時期的裝置」、19世紀末劇院的競爭環境,討論到十九世紀視覺技術、視覺媒材發展下,在獵奇劇場(分屍秀、斷頭秀)的演出,怎麼去看待梅里葉電影中繼運用了劇場的元素、在新興的娛樂空間搏得放映時段,而關於溶接、疊影、和對於「框內靜止影像」的剪輯思考。

最有趣的是老師提到梅里葉電影乃是舊傳統的一種詮釋(18世紀以降的仙子劇{Fairy Play})多過於開啟科幻電影的先鋒。但是梅里葉作為一個「光明」的人是怎麼樣去置入anti-spiritualism到他的影像作品內?而與同時期的作品有不同的內在意義 ?(我們總是可以看見梅里葉在他的電影裡面跑跳嘻笑的那張打趣的臉)
.
此外,關於梅里葉電影的女性手繪師、以及近年來從懷舊到「默片復興」(《大藝術家》似乎也是一個時間點)是否與修復技術的被重視有所關聯?陳雅雯老師就如同「辯士」一樣一邊放映電影、同時講著修復後的作品本來找過David Bowie製作配樂,但後來被拒絕後給了Air樂團。對應這幾年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的放映,似乎重新發現對於早期電影(early film)的研究已經成為重要之事(忽然想到採訪藝術家陳界仁時他說我們連十九世紀都還很不了解,而十九世紀其實影響我們甚鉅!)
.
當然,關於梅里葉的電影修復至今已經有紀錄片可以參考,只是我仍然好奇從梅里葉看過盧米埃兄弟(les frères Lumière)在咖啡館放映的第一場電影活動大受啟發以後,到他殞落、抵擋不了觀眾喜好、市場決定的轉向而虧損連連導致要將電影中的偶悉數販售給巴黎他所唯一信賴的大魔術師,除了大時代的變遷(我想到《巴黎走音天后》中放映卓別林的默片時,一群無政府主義者去放火焚燒,藉著這場電影放映會做出憤怒的宣言跟上街打警察)、世界大戰的將臨,似乎觀眾的喜好仍然是個謎,至今對於所謂的電影市場、觀眾口味、藝文電影的行銷,以及交給市場決定就好了嗎?抑或是藝術性質強烈的電影值得我們去擁護?這裡面依然好多好多好多未解的疑惑存在著….

About 霧中風景˙時光的灰燼

沒有名字的貓/
本篇發表於 閱讀-影像,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